巧思善變廓新境 雄渾雅逸讀春秋--談談著名畫家姬佐秋先生的國畫藝術
文|余一
姬佐秋先生是江西上饒人,獨特的江南山水與古饒州深厚的儒家文化傳統,深深滋養了他的藝術發展之路。從小受民間繪畫藝人、族叔的影響,開啟了繪畫的興趣之門,之后,在中學、部隊,在板報設計、繪畫宣傳等方面打下了基礎;尤其是文革末,考入中國繪畫的最高學府——浙江美術學院后,深得陸抑非、李震堅、王伯敏、顧生岳、方增先、盧坤峰、吳山明、劉江、孔仲起、馬玉如、朱穎人等名師的親授,加上焚膏繼晷,孜孜以求,繪畫技藝突飛猛進。
姬佐秋先生涉獵很廣,從素描、國畫、油畫、水彩、水粉、版畫、到人物、花鳥、山水、書法,每個方面都得到堅實的錘煉,也取得了令同學、老師、同行的贊美與欽佩。
一直以來,姬佐秋先生在高校從事教學與實踐創作,江西鷹潭是他工作時間最長,用功最大,對后來藝術變化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其中,道教文化、儒釋風俗,也對今后的創作取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姬佐秋先生的藝術成熟期,是在他調任江蘇無錫江南大學之后,厚積薄發、教學相長,讓筆情墨趣與勁道的國畫技巧,在這里蛻變成一種獨具個性化的繪畫語言。
重視寫生與速寫,筆墨勁健凝練、善于淡墨用水,線條簡潔有力,講究氣韻生動,扎實的造型功力與構圖搭配,以此來營造傳神的人物、獨特的水墨意境;姬佐秋先生的人物畫深得方增先先生等浙派大師的真傳,線性人體結構素描、以寫意手法表現寫實的人物畫,這是中國式改造西方明暗五調子素描,追求形象表達,力主將人物的性格特征強化,不刻意去表現人物表面真實,主張尋求人物造型上的線條表達和人物傳神上筆墨美感的平衡。
繪畫里最講究“氣韻生動”。在超越自然的時空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國畫的虛實相生與道家的“抱陰負陽”、計白當黑,與哲學一理同脈。綢繆往復,反求諸己, 最終將“自然” 與“我” 合二為一,達到“物我合一”。墨色之濃淡、線條之繁簡、墨與線之多寡,工與寫之比重,構圖之平淡與奇崛,氣韻之風流與沉滯,都是一副作品成功的關鍵,在這方面姬佐秋先生的近年來創作的花鳥畫,就能理解到作者在經營畫面、線條的簡練,水墨的氤氳、達到渾然不知何物后的頓悟。
姬佐秋先生主張時代性與筆墨塑造間的聯系,昂揚向上、進步健康加以傳統元素,他把果實、葉子,鳥的對語,單只鳥的神態,都一定程度的定式化,形成自己藝術的獨特個性。其實也是作者自己的寫照,那種對世界、環境大智若愚的喟嘆,對美好事物的引吭高歌,對未來前景的篤定行志,都在畫家的筆下,幻化、混沌、自由、裂變。妙得天成的主觀混搭,營造出玄逸、寂靜、空幽、妙有、神往、無限的意境。
近年來,姬佐秋先生創作了獨具自己風貌的《古木系列》作品,這種焦墨皴擦、渴墨枯筆,不見全樹,卻可感受樹木萬年、歷盡滄桑。這是從太湖石、根雕藝術抑或西北的胡楊樹,或者是畫家在感悟人生、悟徹人間萬象之后的再創造,簡約地擇其片段,加以高度概括,再配以有自己獨特元素的果實、枝葉、鳥兒,將“春華秋實”、“寧靜致遠”、“大象無形”等主題,表現出人世變遷、物煥春秋的新寫意特色。從中我們可以感受時空的變遷,對未知世界的神秘探尋、啟動心靈、釋放創作激情,做到畫外有畫、超然物外、虛靜觀復的大境界。
地域輾轉與人文觀念的接納,是藝術創新的雙楫。行萬里路,搜盡千峰作草稿,交萬個友,開拓自己的眼界,這是一個藝術家提升自我的必備法門。先生來到江蘇無錫后,與當地各類藝術家成為知己,逛太湖、游長三角,了解當地風俗歷史、風土人情,大量的寫生、速寫,成為創作的源泉。
以心源作筆,以快樂為墨,姬佐秋先生在半個世紀的筆墨生涯里,勤奮而忘我地耕耘著自己喜愛的半畝硯田。無數的花鳥與人物畫,流淌著他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戀,圖寫大千,畫的是一個本真的自我,里面有自己嚴峻而痛苦的思考,也有快樂而美好的期許;有對家國、故鄉美好的寄托,也有自己獨立而高標的希冀。不單是實踐創作,在理論技法研究上,姬佐秋先生也不斷地提出新觀念、新思路、新主張,比如對筆墨技法、構圖原理、佳作欣賞心得,進行總結梳理,形成自己的《硯邊談藝錄》。
最后我用一首寫給先生詩作作結吧:墨荷古樹寫春聲,散作清音滿愛城。纖筆多情詩意渡,惠泉一夢別鄉行。
姬佐秋 祖籍江西上饒,1978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現中國美術學院)在校其間受業于方增先、陸抑非、李震堅、吳山明、盧坤峰、孔仲起等當代名師,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崗位退休。
幾十年以來一直從事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從未間斷過創作,同時長期研究浙派人物畫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和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家的藝術特點,特別注重研究潘天壽的繪畫藝術。在先師們的藝術思想和筆墨形式的熏陶下逐漸走向成熟。在強化筆墨結構的形式中,以高度夸張概括藝術提煉的審美取向,構筑起雄渾勁健、蒼厚雅逸、氣勢博大、韻味通透、構圖嚴緊、意境深遠、郁勃昂揚的畫面形式。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獨特風格,形成了畫家鮮明的藝術特色。作品先后參加省級以上美展幾十次,并多次獲獎。在十多種專業刊物中有專題介紹,先后四次舉辦個人畫展,多幅作品被博物館及文化機構收藏,有多部畫集出版,個人成果錄輯于多部藝術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