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莉卡·考夫曼是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創始成員,也是挑戰傳統的藝術家。今年,皇家美術學院將舉辦“安杰莉卡·考夫曼”大型展覽,講述由天才少女到炙手可熱的藝術家的發展軌跡。作為新古典主義代表,考夫曼為皇家美術學院創作的《設計》《創造》《構圖》《色彩》四幅大型天頂畫都將被展示,展覽將于今年中期正式開放。
安杰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1741生于瑞士庫爾,是肖像畫、濕壁畫畫家約輸·約瑟夫·考夫曼( Johann Joseph Kauffman)之女。考夫曼年幼時就被認為是神童。她精通四門語言,歌聲動人,未滿15歲就開始協助父親繪制教堂裝飾畫,還創作了數幅肖像畫。
1762年,考夫曼隨同父親去往佛羅倫薩,次年前往羅馬——當時新古典主義盛行的重要地區。考夫曼在羅馬出名后,接到許多委托,有些來自途經羅馬的身份高貴的旅人,有些來自羅馬當地市民。
與同時代大多數女性藝術家不同的是,考夫曼立志于創作歷史畫,而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歷史畫是男性畫家專屬的繪畫類型。在那之前,女性一直傾向于創作肖像畫或者靜物畫。
1765年,考夫曼離開羅馬來到威尼斯,在那里結識了一位英國外交官的夫人,并受邀訪問英國。次年,考夫曼第一次離開父親,獨自前往倫敦,并在那里住了十五年。她很快站穩腳跟,融入當地活躍的社交圈,并創作了大量肖像畫,由此過著富足的生活。考夫曼在倫敦時,還與當時的肖像畫巨擘喬舒亞·雷諾茲爵士( Sir Joshua Reynolds)成了密友。這位藝術家十分支持考夫曼的作品,為了紀念這段友誼,他們還畫了彼此的肖像。
考夫曼和同行瑪麗·莫澤( Mary Moser)的名字均在倫敦皇家美術學院的創始人之列。考夫曼的名字能與如此頗具聲望的群體聯系在一起,便是她作為一名歷史畫和肖像畫畫家實力和成就的證明。1769年,學院在舉辦首次展覽時,展出了考夫曼的四幅畫作。到1778年,她從學院接到了更多委托,并獲邀為剛設計好的演講廳繪制四幅大型寓意畫,這也是她最成功的裝飾畫作品,組畫以“藝術四要素”為題材,每幅畫中都以一位女性代表藝術的不同元素,4幅畫分別名為《設計》《創造》《構圖》《色彩》。考夫曼從女性的視角創作歷史畫,描繪對象多是古典文獻中的女主人公。
那時,考夫曼擁有舒適生活的財務保障。她的創作項目包括油畫、書籍插圖、微型畫,還為蒙塔古宮繪制裝飾畫。這幢建筑位于倫敦市中心梅費爾區波特曼廣場,由綽號“雅典人”的建筑師詹姆斯·斯圖爾特(James Stuart)設計。
1781年,考夫曼與威尼斯畫家安東尼奧·祖基( Antonio Zucchi)結婚,兩人一起離開了英國。此后,她主要居住在意大利,活躍在威尼斯、羅馬和那不勒斯三地。此時,考夫曼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擁有極高的聲譽。無數的版畫和復制畫都是根據她的作品制作的。
1795年之后,受拿破侖在意大利境內發起的多場戰役的影響,從海外接到委托變得越發困難,考夫曼不得不放緩工作的節奏。盡管如此,她仍是羅馬社會的核心人物。因為她可以流利地說意大利語、法語、英語和德語,因此她的工作室里會聚了壯游中的歐洲貴族、藝術商、藝術家和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也在其中。考夫曼于1807年在羅馬逝世,她留下了約五百幅作品,其中約有兩百幅至今仍可追溯。此外,她至今仍是新古典主義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