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人體畫,為什么要對著真人畫?你是怎么看的?
我的回答:【不真正人體,畫不出好的人體畫。】真人體模特,和雕塑人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對象。真人體有血有肉,生動有“味道”,而雕塑人體一般達不到這個效果(那些頂級大師雕塑人體作品除外)。
畫人體畫,為什么要對著真人模特畫呢?
這一現象在大多數人看來是驚駭、難以接受的,但其背后隱含著西方藝術2000多年演變中,人體藝術的萌芽、發展和流變。
無論是公元前古希臘時期,那些精妙絕倫的人體雕塑,還是文藝復興時期大批透視精確、解剖的人體畫,
亦或是巴洛克時期華麗爛絢的人體畫,洛可可時期迷人嬌柔的人體畫,
這些震撼觀眾的人體作品,都離不開藝術家們、對真實人物軀體的仔細觀察,和描繪記錄。
真實的人體模特,和雕塑人體,從藝術角度來說,有著很大區別,
這里談談內在、外在兩個方面:
一、先說內在
真實的人體模特,每個人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生活下,所表現出的精氣神,會有很大差別。
比如說同樣是女子,年輕的和年老的完全不一樣:皮膚質地、氣色好壞、精神狀態等,典型例子如安格爾的《穿藍色禮服的女子》和丟勒的《母親肖像》。
就算同是年輕女子,20歲的少女和30歲的少婦也不同:20歲的少女青春有活力,30歲的少婦更豐滿迷人,比如維米爾的《珍珠耳環的少女》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進一步講,同是20歲的少女,農村姑娘、小鎮女子和城市女郎,她們的眼神表情、坐立姿態和氣質感官等,都是有各自差異的。
真實的人體模特千差萬別,每個人是獨特的,吸引人不斷地去描繪。
二、再說外在
女性人體皮膚柔軟、曲線窈窕動人,而男性人體較之女性,更為陽剛雄健、肌肉分明。
同樣是男性人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呈現出明顯差異:少年人柔韌修長,中年人成熟陽剛,老年人飽受滄桑。
少年人總是精神飽滿,朝氣勃發;中年人經歷世事后,變得沉穩有閱歷;
老年人歷經歲月打磨,身形佝僂、腰腿大多彎曲。
比如說達芬奇,就很喜歡畫長得奇形怪狀的人,在他留下的近7200頁手稿中,能看到不少人體人物速寫,很多都長得奇葩有特色;
再比如說巴洛克代表卡拉瓦喬,他常常把自己年輕貌美的情人畫進作品里,卡拉瓦喬的《酒神巴克斯》《音樂家們》等,畫中的年輕男子眉目纖長,洋溢著滿滿的中性迷人魅力。
真實的人體模特,和雕塑人體,無論是從“人”的精神氣質這類內在,還是體型胖瘦這類外在,在藝術家看來,是完全兩個不同維度的對象。
真人模特,雖然都是一個鼻子兩只眼睛,但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真人會哭會笑表情豐富,體型胖瘦高矮差異也大,再加上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每個模特都是獨一無二的繪畫對象。
而雕塑人體,美則美矣,卻沒有真實人體這種靈動活現的精氣神,這反映在畫者眼中、和畫作品上會呈現出非常不同視覺感受。
要畫出一幅富有生機、打動人的人體畫作品,少不了畫者對真實的人體模特,細致入微的觀察,探究和思考,
甚至畫者和被畫對象之間的眼神、情感交流,也會影響這幅人體作品最后出來的效果。這個維度上來說,雕塑人體是遠遠比不上的。
人體畫對著真人畫,不是一味的獵奇、滿足私欲,這是在有了扎實基礎后,探索廣闊人體藝術、必不可少的研習步驟。
在練習初期,用人體雕像無可厚非,但真到了創作人體作品階段,對真人模特進行仔細觀察、思考和研究,是創作的必經之路。
朋友們,人體畫為什么要對著真人畫,你是怎么看的?